
今年下半年,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,网赌
学生10月中旬才能返校,时间比往年迟了一个多月。虽然返校时间推迟了,但网上开学却按时进行,本科教学也正常开展。自8月30日以来,网赌
按照学校的要求,两周的在线教学任务已顺利、保质量地完成,教学效果良好,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。
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,本学期学院共为2018级、2019级、2020级以及社发院“史政复合专业”(2020级)学生共开设22门专业课。8月20日《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本科教学工作通知》正式发布后,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点对点通知全体任课教师,及时登录教务系统获得选课信息,建立相应的在线教学班级,汇总后向学生公布。受疫情影响,原定9月份开始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暂停。承担2018级师范班教学任务的老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,将课程调整至前半学期进行。
由于本次大规模线上教学是疫情以来的第二次,老师们在选择技术平台以及在线授课、学习指导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。本着实事求是、效果优先的原则,老师一般选择效果相对较好的“腾讯会议”、“钉钉”进行直播授课,并利用QQ群与学生开展日常沟通、提供学习材料。在具体授课过程中,他们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,在坚决保证“内容不缩水、标准不降低”的前提下,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课程内容,不断创新线上教学方法,努力保障在线教学活动“质量在线”。
张春花 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》
张春花老师的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》课程选择“钉钉”平台进行网上授课。该平台在课前可“发起签到”、课后有“观看视频”时长的统计数据,准确记录了同学们的出勤和听课的情况。为使课堂互动生动流畅,张老师将“书写答题”和““连麦”口头答题两种模式并用,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参与课堂讨论,极大提高了互动参与的范围。同时,张老师还还充分发挥平台的“家校本”功能,用于课前提问和课后作业布置,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状况。
李映秋 《沟通学》
李映秋老师的《沟通学》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,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较多的实践互动环节,那么,线上如何实现顺畅的实践互动呢?这是李老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。李老师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,及时调整教学设计,将传统的实践环节做线上的转化,精心设计实践互动的时机、内容和方法,通过实践互动及时掌握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,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互动讨论把学生吸引在线上课堂中。
汪洁 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》
汪洁老师的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》课程在正式上课前一周就建好了QQ群,并询问是否有因疫情及其他原因无法参加网络学习的学生,以备做好一对一学业辅导预案。她通过腾讯会议开展线上教学,充分利用聊天区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。
汪老师建立了对学生线上学习的检查考核制度,将学生参与在线讨论、回答问题以及出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。
冯茜 《当代社会生活》
冯茜老师的《当代社会生活》运用“腾讯课堂”教学平台进行授课,同时融入PPT与语音结合、视频直播、屏幕共享看视频资料三种方式教学方式。同时引导学生研讨式学习,把学生分成六组,在群内公布分组情况,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深入研究。积极引导学生从对社会生活的感知观察延伸到热点分析,实现教与学的统一。冯老师认为,线上课程的回放功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重复观看,进行复习,而且,在线教学让同学们少了一些拘束,投入度和积极性更高。两周以来,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教学效果均较为理想。
刘元 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》
刘元老师的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》课程选用腾讯会议开展线上教学,在第一周线上教学后即发起了关于腾讯会议使用效果的小调查,大部分学生参与并充分肯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。同时,刘老师还将QQ群作为教学资料发布、任务布置和学生交流平台。学生有问题可以在群里提出,及时互动,也可以就个别问题与教师单独私信交流。
范红娟 《当代中外政治制度》
范老师通过去年疫情期间线上授课的探索,认为提高网课教学质量重在互动。网课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表演,“教学没有互动,学习没有发生。”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高质量的问题,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种现场聊天的感觉,随时关注留言区,及时点评学生留言,通过留言区的互动巧妙切入教学的下一环节。
# 网课交流分享会#
9月10日下午四点,在两周教学全部结束之后,马院线上课程交流会开始了。教学副院长、思政系主任、副主任和教务员老师以及各班班委们汇聚云端,同学们分享了本班级开课以来线上学习的情况,纷纷为马院老师认真、负责的精神点赞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困惑,老师们也给出了耐心、细致地解答。
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,优质高效开展在线教学、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线上线下实质等效,将是常讲常新的课题。马院师生将勠力同心,建立师生间线上课堂的有效链接,共同为线上优质课堂赋力。
返校延期学不延期
应对疫情
南师马院顺利“在线”开课
凝聚教学共识
保证教学质量